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知识城院区已于2月19日试运行,并开放部分门诊区域,也开启了知识城三甲综合医院的新篇章。我院作为服务该院区建设的设计单位,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。从2017年至今共8年的时间精细设计,全力服务,最终实现了项目落地。本项目的建成将极大的改善黄埔区以及广州市的卫生事业,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,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,维护社会稳定;形成以公立医疗为主体、民营医疗为补充的卫生发展新格局,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多层次、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。
项目选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中部九龙新城,北临四横路,东临四纵路,南临五横路,西临知明路。项目建设1000个床位,用地面积为84867.3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为202389平方米。项目建设功能包含门诊医技楼、住院楼、行政科研教学楼、后勤保障楼、高压氧站、污水垃圾处理站、地下室(含能源站设备用房)及外部连廊。

项目按照绿色建筑三星和健康建筑三星标准进行设计,现在已成为国内唯一同时取得两项设计三星标识达标的医院项目,同时获得第八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。

结合周围山体环境,
采用将疗愈花园融入医院中的设计理念。

在医院入口前广场设置垂直绿化过渡场地高差,两侧的行政科研楼和后勤保障楼形成各自的内部休闲花园,住院楼北侧为病患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景观共享空间。每栋建筑均被绿化花园围绕,形成连续完整的绿化空间,提升医院的室外环境品质。



门诊医技楼植入多个自然采光的院落天井,为医患引入大量绿化空间,降低患者就诊压抑环境,提升楼内自然环境,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诊空间体验。



户外景观设置感应充电站,为户外活动人群提供良好的舒适性和便捷性。住院楼北侧花园设置局部室外健身活动区,设置多样活动器械,融入健身健康理念,设置户外慢跑道,融入花园植被。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五层架空层设置康复设施、提升医院功能需求。




项目通过科学的分析医院科室特点及使用效率,
合理布置功能、交通及院感。
为医院的学科及运营模式量身定制的流程设置,诊疗中心的布局理念,为病人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治疗方案,以最好的方式完成疾病的治疗,设计采用科室关联矩阵图进行功能布置,所有科室沿医疗街呈鱼骨状布置,避免大型医院迷宫式布局。


医患分离,患患分离,门诊采用梳形布局,独立的就诊空间,专属的医护通道,人性化的功能空间设置,让患者有更好的入院体验。医患分区分流,同时植入中庭保证全部诊室对外自然采光。


医院各出入口各自独立,互不干扰,
考虑健康人群与病患人群出入口的分开设置。


共享接驳大厅无缝对接患者,在平面流程上,在交通接驳上,设置地下室接驳厅,无缝对接停车,方便患者停车可达,直接接驳地面门诊大厅,减少院内就诊时间,方便患者。



门诊医技楼采用连续医疗街连接贯通,屋顶采用一体化天窗,满足日常日照,同时可实现通过天窗遮阳帘自动调节光线。




地下室停车库和行政楼报告厅屋顶采用导光管系统,采集天然光,并经管道传输到室内,进行天然光照明。实现地面和建筑屋面的需求自然采光区域达到充分利用自然光线,节能减碳。



诊室区域针对不同科室设置不同的色彩识别系统,提供不同的氛围体验。在统一的色调及氛围中又有不同的丰富的空间层次。每层天花局部采用不同颜色铝板,形成视觉的识别系统。诊室区域针对成人和儿童设置不同的主题空间,符合各年龄层次的要求。






暖通系统室内空调均设置空气过滤消杀装置,保证环境健康舒适。制冷系统采用高效机房和水蓄冷技术,选择高效压缩机和变频技术,能够根据负荷动态调节运行状态,不仅降低了碳排放,还实现了能源的多级利用,符合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。
水蓄冷空调系统: 设置集中供冷站,配置蓄冷水池,由集中供冷站通过换热器和管道供冷至整个院区。供冷站采用高效制冷机房设计,选择先进的制冷技术和设备(如变频压缩机、高效换热器等),蓄冷系统设计能充分利峰谷电价,显著降低白天能耗,同时配备智能化监控系统,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,可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整运行,适应不同环境和使用需求,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,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,符合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。
空调末端均设置空气过滤消杀装置,保证环境健康舒适。空调采用大温差设备,减少水流量,降低水泵能耗,提高制冷机组效率。空调系统配备智能化控制,能够更好地适应负荷变化,高效稳定运行。车库通风系统设置CO浓度监测装置,根据CO气体浓度自动启停运行。

项目基本信息:
项目名称:知识城南方医院(九龙新城综合医院)项目(后更名为中山六院)
建设业主:中新广州知识城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
设计单位:中恒建筑设计院(广州)有限公司
设计时间:2017年5月
交付时间:2025年2月
项目地点:广州市黄埔区龙湖街道知明路688号
规划总建筑面积:202389平方米
总用地面积:84867.3平方米
主持建筑师:陈海津
建筑:王林、张勇、黄丽、刘晶文、杨俊学、张萍、陈俊颖
结构:吴明真、苏小波、张锐、黄超源、卢芹
电气:张子建、周易、岑奕烻、林震宇、尚苍
给排水:贺际章、罗勇华、梁耀文
暖通:陆雁、陈桢毅、陈乃明、聂明镇
摄影师:张超